李朝阳 王淑杰:以系统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以系统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摘 要]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和运用的科学思想方法。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中,我们要重点把握系统的过程性、整体性、结构性、开放性,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维长度、广度、力度和深度。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系统观念;科学思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20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在内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和运用的科学思想方法。
一、注重系统的过程性:延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维长度
(一)坚持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汲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养分
(二)从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中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未来方向
二、注重系统的整体性: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维广度
系统是有组织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在系统和要素之间,既不存在没有要素的系统,也不存在完全脱离系统的要素。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整体与部分的协同关系是需要注意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系统的整体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我们自觉拓宽思维广度,从所要解决问题的整体出发,做到统筹兼顾。
(一)坚持从统筹我国发展全局的高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6]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夙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其伟大的精神力量,形成了“超越单一民族、狭隘地域和时空长河的民族共同体精神”[8]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有利于促进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各族人民为着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斗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稳定的大事,必须将其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整体中予以考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9]。党的二十大又明确了我们的中心任务,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实践举措等作出系统筹划。这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实现了新的伟大跨越,迎来了新的机遇。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还需要正确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譬如:一些西方反华势力面对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国不断予以打压遏制,不遗余力地同各种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借助各种渠道各类途径散布、渗透民族分裂思想等。针对此种情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始终明晰战略环境、精准战略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始终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奋勇前行。
在具体举措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依托党对我国社会历史方位的准确判定、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定位、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战略安排,由点带面地推进党的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巩固好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依托宣传、教育、交流交往等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与党的各项民族工作融合起来,在各民族之间营造起共同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各影响要素的整体考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果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处于该系统中的每一方面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考虑的影响因素,需要我们整体筹划,实现合力共进。首先,要科学认识“铸牢谁”“谁铸牢”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中,“铸牢谁”解决的是铸牢工作的对象有哪些。这是一个宽范畴的概念,既包括铸牢处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中的单个个体的共同体意识,又包括以单元或组织形式存在的家庭及各种社会组织的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6]“各族人民”所界定的范围也就是“铸牢谁”的主体范围,它是不分职业、不分年龄、不分等级、不分地域的共同体主体范畴。与之相对应的,“谁铸牢”则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实践主体,解决的是“谁来做”的问题。正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没有旁观者,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组织、每个民族等都应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和代言人。为此,其一,要注重培育每一个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这“五观”形成正确认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其二,各企事业单位、各党政部门、各人民团体主动担责、各尽其力、协调配合,发挥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作用。其三,所有主体始终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其次,我们要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既受客观存在的制约,又呈现着自己的独立性。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物质生产方式等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更是成为其生成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文化、宗教等社会意识也影响和制约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发展。基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考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方法手段上要讲究策略,不可每个领域、每个人群、每个地域只用一种办法,也不可毫无章法、没有重点地乱试一气。需要深入考察群体之间、地域之间、领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别,选择精准而有效的方式方法,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中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三、注重系统的结构性: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维力度
//
结构反映了系统的内部关系。系统的结构性体现着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包括系统中的要素以何种比例、何种顺序、何种层级进行排列组合等,系统内部的主导要素决定了系统的性质、状态和功能。从系统结构性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既要求我们平衡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关系,又要善于抽丝剥茧、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灵活运用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注重补短板、强优势,着力解决一切关乎要害、关乎长远的重要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内含了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其中协调好各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统筹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尤为重要。
如果说民族认同表现为民族成员以何种身份归属于何种民族团体的自我形象的感知和体验[10],那么,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就是不同民族成员以中华民族身份归属于中华民族整体形象的感知和体验。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它要求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但这绝不是要牺牲各民族的具体利益,而是要坚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好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基于此,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们既要坚决摒弃“大汉族主义”,又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严厉打击一切分裂活动和分裂势力,并通过开展各种民族团结活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交汇,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在民族利益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深入分析各民族地区在资源禀赋、发展条件以及比较优势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在政策上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一定倾斜,在补齐民族发展的短板上多用力。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兴边富民、对口支援等政策,极大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发展环境、提升了民族地区的发展质量,增强了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二)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是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是“一”与“多”的关系。对于那种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而忽略少数民族作出文化贡献的错误认识,以及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外在于中华文化而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缺乏认同的误读,都是割裂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的表现。在长期汇聚交融的历史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每个个体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更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一刻不能缺失的根本。各民族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使中华文化之花开的更加绚烂、更加多姿多彩。在处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时,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一方面,牢牢把握中华文化的“一”这一根本,用“一”统一“多”;另一方面,要在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多”的基础上丰富“一”,在“一”与“多”的交流交融交汇中促进中华文化更加繁荣兴旺、蓬勃发展。
(三)统筹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四、注重系统的开放性: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维深度
//
系统的开放性侧重强调的是系统具有不断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开放性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并在更新自身结构中发展的前提。在开放的系统中,其他系统既能够带来有利于本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因子,也可能会带来不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因子。坚持系统的开放性原则,需要注意到本系统与外部其他系统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中的利弊得失,努力做到趋利避害、取长补短,尽最大可能促进本系统的良性运转。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系统,不仅在中华民族系统内部之间进行着各种形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且从世界历史范畴来考察,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以及世界民族整体之间也进行着各种形式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因此,以系统的开放性原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注意在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在不同思想文化的对话中科学把握路径选择。
系统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传递必须是正向的,并且这种正向要以有利性为前提。一旦系统之间不能形成正向往来,整个系统结构就会从有序走向无序,甚至导致其解构、消亡。中国和世界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坚持以系统观念助推中国与世界对接的重要理论成果,“两个共同体”理念通过对中国和世界两个层面美好愿景的关切彰显了其中的内在联系[11]7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归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旨,则在于构建共赢共享的人类命运的世界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注重系统的开放性原则,就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自主与开放的关系。就中华民族本身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要在加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互动中实现,扩大开放是必由之路。在深入推动开放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彰显中华民族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优秀品质。“引进来”的是有助于保持自身独立性、不断增强民族发展动能,并有助于更新民族精神、民族面貌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切积极因素。同样,“走出去”的是可以彰显中华民族发展优势、有益于世界民族长远发展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本民族地区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对接,补足民族地区发展的短板,激发民族地区的发展活力,着力解决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二)从理论的开放性中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路径
参考文献:
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本刊邮发代码:80-476
2.与编辑部联系订阅。
电话:010-62332831、62334268
(1)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收)
邮编:100083
(2)银行汇款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升路支行
户名:北京科技大学
账号:0200006209014432650
银行行号:102100000626